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养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优秀毕业生故事|张宝丽:保持好奇,拥有勇气,不忘热爱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1日

个人简介

张宝丽,女,浙江温州人,金沙集团1862cc大学2024届博士毕业生,培养单位为金沙集团1862cc,师从阎锡蕴院士和范克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药物载体开发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在读期间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Today、PNAS、ACS nano和Adv Drug Deliver Rev等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六篇论文。此外,申请并获批授权专利3项。毕业后将进入医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我的故事

我与药物载体研究缘起本科阶段在中国药科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系统性地接受了药学专业学习后,我深切意识到了药物创新研发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医药人肩上所担负的“守护生命”的庄重责任感。在药物研究领域,很多药物虽然被发现具有良好的疾病治疗活性,但由于分子本身理化性质不足及缺乏靶向性等问题,导致其体内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强人意,严重阻碍了其临床转化的可行性。为了将这些“学术药物”成功转化为“临床药物”,药物递送载体应运而生。它们就好似在体内运作的智能版快递小哥,能够将药物安全高效地递送至靶标病灶部位,进而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如此这般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魔法”如何不让人着迷!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对药物载体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满腔热爱投身于药物递送系统开发及其疾病治疗应用的研究工作当中。在不同的药物载体材料中,我对蛋白类载体情有独钟。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科学视角出发,我在纳米尺度的蛋白中看见了一个无限宏大的宇宙。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就如同宇宙的多维度空间,蕴含了无限生物奥秘和自然智慧。

非常幸运的是,博士期间我得以来到了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我的科研工作,其独具优势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为我提供了开启蛋白宇宙的关键钥匙,让我得以全方面多角度地深入开发基于蛋白的药物递送载体。在这个科学殿堂中,丰富多样的蛋白表征技术和结构研究手段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多层面地深入了解我的蛋白载体。在深度剖析蛋白结构性质的基础上,所平台成熟的蛋白改造技术又让我得以在分子层面对蛋白的基因序列进行特异性改造,根据目标药物的结构性质和疾病治疗应用场景为其量身打造蛋白突变体,定制最适的体内递送载体。除了技术支持之外,研究所的“大师之大”也拓宽了我的科学认知边界。从贝时璋讲座到Happy Hour,个个都是领域大牛,场场都是学术盛宴!每场讲座都能让我对专业前沿和领域发展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邹承鲁青年论坛以及专属于学生之间头脑风暴的小白研讨会,更让我近距离参与和感受到了学科交叉和思维碰撞的无限魅力。在科研日常中,我本就是一个好奇宝宝,也正是这“好奇心”吸引着我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而研究所专属定制的这些学术活动,让我的好奇心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何其幸哉,在这里我得遇良师——阎锡蕴院士和范克龙研究员。他们给予了我最广阔最自由的科研空间,让我能够去尽情探索我心中的每个好奇之处。在这里,“异想天开”和“灵光一闪”是被允许被鼓励的,甚至还配备了坚实可靠的学术指导。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科研环境中,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科研环境,并迅速启动了我的博士课题研究工作。

然而,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荆棘丛生才是它的本貌,挫败跌倒更是路上常态。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也是壮志满怀,斗志昂然。然而,研究过程中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大小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突变体蛋白不表达或表达量低、蛋白纯化难度大、杂蛋白难以分离、目标蛋白结构不稳定、药物装载效率低、体内外稳定性不佳等等……在重复性的打击和挫败中,我也曾迷茫,曾沮丧,曾气馁。诚然,好奇心和热爱是开启科研之路的最初驱动力,但在这“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助力前行的还要有勇气。好在有良师如海上灯塔,照亮了我黑夜中前行方向。

阎老师告诉我们,科研过程中本就是负反馈远远多于正反馈,付出无法得到即时回报也是科研的常态。因此,无须因为阶段性的失败就自我怀疑,就轻言放弃。为此,阎老师还赠与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鼓励我们在科研工作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以一种“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和勇敢去直面重重困难,克服层层阻碍。把科研当成一场修行,在失败中锤炼心智,在坚持中塑造品格。

我的导师范克龙研究员更是以他自身经历来鼓励我要自信,要勇敢,要奋斗!在科研中,本也就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问题和失败面前,我要做的不是懊丧,而是分析总结并立刻投入到新一轮的探索工作中。此外,他也会和我一起讨论课题分析实验,给予我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他鼓励我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去了解科学前沿,去开拓思维和眼界,去寻找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和答案。在这过程中,我逐渐坚定了科研目标和信心,不懈地去尝试,勇敢地去挑战,积极地去交流。最终,我的研究课题也得以拨云见日。

在科研之余,我也热衷于登山远足。这不仅锻炼了我的体格,也让我的精神活力值在与大自然共呼吸过程中得到了“刷新”。每每登山归来,我都感觉身心焕然一新,可以满血复活投入新一轮的科研战斗之中!与此同时,在翻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之后,我似乎也从中体悟到了其与科研的共通之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高的山最终也会被一步一个脚印所征服。虽然顶峰有时被云雾遮挡,有时被丛林阻拦,但只要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就终有“会当凌绝顶”的时刻。就如同陈景润先生所言:“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在这过程中,我想我们也不要害怕走错路,也不要拒绝走野路,因为伟大的发现往往在意料之外,而最美的风景常常人迹罕至。

结语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在此,我想将余世存老师在《时间之书》中的一段话语赠予同我一样曾在科研中迷茫焦虑的同学们。“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亲爱的朋友,请相信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不要焦虑,要做的只是辛勤耕耘。在科研之路上,希望大家永葆童心,像一个孩子般永远对未知满怀好奇,对困难无所畏惧,对生活充满热爱。最后,祝愿每一位国科大学子都能厚积而薄发,拥有如昙花一般绚烂而美好的未来。

学术交流汇报

与专家学者讨论学术问题

阎锡蕴院士寄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