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哈佛医学院张毅教授应金沙集团1862cc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瑞明研究员的邀请,来访生物物理研究所并做题为“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Non-canonical genomic imprinting ”的贝时璋报告。
报告会上,张毅教授简要回顾了他早年在组蛋白修饰酶领域的系统性重要工作,包括NuRD(Cell 1998)、PRC2 (Science 2002)、DOT1L (Cell 2003, 2005)、PRC1(Nature 2004)、JmjC (Nature 2006)、Tet1,2,3 (Nature 2010, Science 2011) 等诸多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酶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接着,张毅教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神经生物学领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采用小鼠作为模式生物,以药物成瘾作为记忆的模型,重点关注表观遗传调控的奖赏机制(reward-related learning & memory)。最后,张毅教授介绍了他们利用开发的Low-input DNase-seq技术 (liDNase-seq) (Cell 2016) ,深入探究了父源和母源染色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模式。他们发现在父源和母源染色质中的DNase I超敏感区域(DHS)约84%是相同区域,特异性DHS分别为13%和3%,暗示这些特异性DHS区域中可能存在新的印记基因。他们通过核移植技术建立了仅含有两个母源原核(PG)和两个父源原核(AG)的细胞,再将这种细胞培养至桑椹胚时期进行DHS分析,发现这些新的印记基因的亲本特异性DHS仍然存在。进一步的亲本特异性DHS区域的DNA甲基化状态,发现只有部分在没有DHS的亲本中表现出高DNA甲基化,而很多区域既没有DHS也没有DNA甲基化,表明还存在其他调节机制阻碍DHS的建立,最终发现组蛋白H3K27me3是独立于DNA甲基化的另一种基因印记的调控机制(Nature 2017) 。他们向AG和PG外源注射H3K27me3去甲基化酶Kdm6b后,可以消除包括所有四个已知的非典型印记基因(Sfmbt2, Slc38a4, Gab1, Phf17)的转录亲本特异性,从而表明H3K27me3调控非典型基因印记的建立与维持。此项研究深化了对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介导的重编程分子机理的理解。有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提高哺乳动物的克隆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报告现场气氛活跃,内容丰富精彩,张毅教授耐心地解答师生的提问并在会后与所内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许瑞明研究员介绍报告人
张毅教授作报告
会场全景
许瑞明所长、朱冰研究员与张毅教授合影
(供稿:许瑞明研究组)